墨香伴暑假活動圓滿結束,與書法家廖鎮能共話設計

2025年7月13日至7月19日,廣東工業設計城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工會委員會、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及廖鎮能大師工作室,共同舉辦了“2025年廣東工業設計城暑期青少年公益書法培訓班”。活動旨在關愛園區職工子女的成長,讓孩子們在墨香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為暑期生活增添一抹獨特的文化色彩。
01 墨香伴暑假,百場文化培訓進村居
炎炎夏日,廣東工業設計城的教室里卻彌漫著淡淡的墨香。一群孩子正襟危坐,神情專注,手中的毛筆在宣紙上緩緩移動……

在這個電子設備普及的時代,青少年的書法能力普遍下滑。書法教育不僅能提升孩子們的母語書寫能力,更能培養他們的審美素養。為此,教育部規定小學3至6年級每周要安排1課時的書法課,體現了國家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
本次公益書法活動,既豐富了園區職工子女的暑期生活,解決“托得住、管得好”的問題,又通過書法教育提升了青少年的文化修養。

課堂上,廖鎮能老師耐心細致地講解書法基礎知識——從如何正確握筆,到蘸墨、運筆的技巧,每一個細節都示范得一絲不茍。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掌握書寫要領,老師們不僅親自演示,更走到每位學生身邊,俯身指導,手把手糾正他們的姿勢與運筆方法。
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小朋友們逐漸領悟書法的奧妙,一橫一豎間,傳統文化的種子悄然播撒。



為激勵孩子們認真學習,讓他們在書法學習的道路上持之以恒。課程結束時,北滘鎮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吳海斌委員、設計城公司工會委員會代表、還有廖老師為5名優秀學員頒發獎狀及小禮品并合影留念,為這場書法義教活動畫上圓滿句號。


02 十五載堅守與設計城情緣
“書法不僅僅是藝術修養,更能幫助人們在浮躁的社會中保持定力。”廖老師常常這樣告訴他的學生。他擅長行書和草書,并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將繪畫藝術融入其中,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書畫一體風格。
這種藝術造詣源于他自幼跟隨爺爺學習書法,以及臨摹董其昌等名家字帖的扎實功底。正是這份執著與熱愛,讓他最終將書法從單純的興趣愛好轉變為終身追求的專業道路。

十五年來,每到暑假,廖老師都會投身公益書法教學。從最初在陳村仙涌——朱熹后人聚居地開始,到后來參與“百場文化培訓進村居”活動,他的足跡遍布城鄉各地。如今廖老師是佛山市書法家協會、順德區書法家協會等多個藝術組織的會員,同時擔任鳳嶺書畫研究院講師。

作為第一批入駐廣東工業設計城的企業家,廖老師與這片創新熱土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曾接待過來自意大利的學生團、西班牙企業代表團、日本設計師和韓國書法家等國際友人。在這些文化交流中,書法成為連接彼此的紐帶,甚至促成了國際合作,吸引企業落戶設計城。

談及書法帶來的感動,廖老師總會想起在帕米爾高原的難忘經歷。在海拔7649米的公格爾峰邊檢站,他看到邊防民警設立的“警茶”站為過往游客提供熱茶。“在那個高寒缺氧的環境里,一杯熱茶就能溫暖人心。”深受感動的廖老師特意創作了《魚水之情》畫作,并題寫《琴心劍膽》書法作品相贈。收到畫作的蓋孜邊境檢查站的民警們特意回信致謝,成就了一段“以墨傳情”的佳話。

03 書法與設計的對話
廖老師經常用書法創作來比喻設計創新:“學習書法要先臨摹字帖,但最終要形成自己的風格。設計也是如此,需要先打好基礎,再追求創新突破。”
在他看來,優秀的設計必須具備兩個關鍵要素:“創意設計是第一生產力,而文化的滋養則是設計的靈魂。就像參天大樹需要深厚的根基,出色的設計必須扎根于文化土壤。”

面對當前的經濟環境,廖老師給出了中肯的建議:“越是困難時期,越要沉下心來。古人說’非寧靜無以致遠’,現在正是靜心鉆研、打磨作品的好時機。”他深信,只有將中國文化精髓與創新思維相結合,才能設計出真正具有競爭力的產品。

今年暑期,廣東工業設計城精心打造了“小小設計師啟蒙教育學堂”和公益書法班等特色課程,讓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在這里交相輝映。通過充分發揮場地資源優勢,設計城為園區職工子女搭建了一個融合傳統文化教育與創新思維培養的成長平臺。
未來,設計城將持續深化“設計+教育”的融合發展,為青少年成長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和創新養分,助力培育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